近日,關于五一住宿預訂被各種奇葩理由強迫消費者退單的新聞常掛熱搜。有商家致電消費者,直截了當說接待不了的,有說已經辭職的,有說房東把房子賣掉了的,有說正在裝修的,有說要接待自家親戚的,理由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這些房間在加價后又被掛在了平臺上。
根據相關平臺近日發布的《2023年五一出游風向標》顯示,截至目前,國內機票、酒店、景區門票、跟團游等均已超過2019年同期,累計預訂量同比去年勁增超10倍,中長線游訂單占比高達九成以上?梢哉f此前市場所期待的報復式消費,在今年五一這個窗口期得到充分釋放,給文旅行業的從業者帶來充分“回血”的機會。
各路商家想趁此機會補足前兩年的業績,這無可厚非,即使在五一時漲價,只要明碼標價,其實都算正當的市場行為。但因商家自身對未來預期不足,之前就通過線上渠道把部分房源以“相對低價”把房間預訂出去了,最近又因五一火爆的出游需求,眼紅其他店鋪五一時較高的房價,耍各種手段,拒履行自身義務,這樣的行為毫無契約意識、誠信精神可言,甚至涉嫌詐騙。
旅游經濟的靈魂是消費,而支撐大家消費的是契約精神。最近淄博燒烤爆火也印證了這一點,不繞路的出租車、不缺斤短兩的稱,這些都是契約精神的體現。如果離開了契約精神,只剩下“賺錢”二字,那么游客玩得不開心,商家也不一定能賺到錢。這種毀約漲價毫無節操,甚至不惜在法律邊緣試探的做法,無異于砸了自己的招牌。
當下,在各地都想方設法把流量轉變成“留量”的時候,這些吃相難看的“酒店刺客”實在是地方文旅產業發展路上的“絆腳石”。對此地方相關職能部門應有足夠重視,一方面,應該建立健全監督舉報機制,接受消費者的監督和舉報;另一方面,應該督促網絡平臺加強監管力度,加大處罰力度,對于性質惡劣的典型案例,有必要依法嚴懲。
只有確保游客可以放心出游、安心消費,才能以文旅產業的強勁復蘇,帶動區域經濟的綜合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