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山東麓郁郁蔥蔥的葡萄種植基地。(攝于2022年6月)
賀蘭山東麓,工人正忙著采摘釀酒葡萄。(攝于2022年9月)
開欄語
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勤勞奮進的創業者、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天時地利人和之下,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如今已是寧夏香飄世界的“紫色名片”。累累成果,絕非輕易可就,葡萄酒產業在寧夏賀蘭山東麓的蓬勃興起,經歷了一個不斷開拓、接續奮斗的風雨歷程。“葡萄·酒記”欄目,將走近這道寧夏土地上的地標性”風景”,記錄它的一路走來,書寫它的動人故事,述說發生在它身上的一個個“紫色傳奇”……
4月,正是賀蘭山東麓葡萄展藤的時節,在這條釀酒葡萄的“黃金地帶”里,億萬株葡萄迎著和煦的春風,舒展開僵硬了一個冬天的“身體”,努力向上生長。寧夏的葡萄酒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著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
由絲綢之路來到寧夏的葡萄
4月20日,記者來到位于閱海灣的賀蘭山東麓國際葡萄酒博物館(以下簡稱“葡萄酒博物館”),館內展室里的“大地”雕塑中,一條條葡萄根深深地扎了下去,汲取著養分,這正是發生在如今賀蘭山東麓葡萄種植帶上最真實的寫照。那么,有個問題自然而然會浮現腦海,葡萄最早扎根于寧夏大地,是在什么時候呢?
西北民族大學葡萄酒文旅方向研究教授張紅梅介紹說,中國有關葡萄酒的最早記錄見于《史記》。公元前138年,西漢派使者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看到“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于是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釀造技術開始從西域傳到內地。傳播的路線是“古絲綢之路”,先至新疆,經甘肅河西走廊至寧夏、陜西西安等西北地區,其后才傳至華北、東北及其他地區。通過這條絲綢之路的傳播,葡萄在寧夏生根發芽,園藝事業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膾炙人口的唐詩名句,就是當時寧夏河套平原風光的真實寫照。而詩人貫休“赤落蒲桃葉,香微甘草花”的著名詩句,則是唐代寧夏地區已經大量栽培葡萄的有力佐證。
悠久歲月里的葡萄種植及釀造
寧夏河套平原一度是西夏少數民族割據政權的政治經濟中心,園藝產業出現了“叢林果木皆增盛”的繁榮景象。當時種植的葡萄,品質極佳,北宋寇宗奭《本草衍義》記載,“葡萄,先朝西夏持獅子來獻,使人兼赍葡萄遺州郡,比中國者皆相似”。將葡萄作為贈送路過州郡官員的禮品,使葡萄產業得到了極大發展。北宋唐慎微在《證類本草》中指出:“葡萄作酒法,總收取子汁釀之自成酒。”1038年,李元昊建立大夏(史稱“西夏”)后,善飲的民族對果酒的巨大需求,促進了當地葡萄種植業與葡萄酒生產的發展。
張紅梅說,元朝建立后,對果酒的巨大需求,進一步促進了葡萄種植業與葡萄酒生產的發展。元代詩人馬祖常在其《靈州》一詩中寫下“葡萄憐美酒,苜蓿趁田居”的著名詩句,真實再現了靈州葡萄、葡萄酒的繁榮。古時的靈州,就包括現在的寧夏銀川和靈武地區?梢钥闯鲈谠瘯r期,葡萄種植及釀造業已在寧夏河套平原十分興盛?v觀中國葡萄酒發展歷史,很有可能在那個時代,寧夏就已經是葡萄酒的主要生產地區。
明清時期,寧夏種植的葡萄品種“有綠色、紫色兩種,大如白棗,皮薄多汁,食味極甜爽鮮美,南方所無著。球旁或生細蔓,上結小葡萄,如豆大,味更絕佳。”民國初,寧夏又培育出了新的種植品種,其中“鎖鎖葡萄,大如紐扣,皮薄無子,食之蜜甜,堪制葡萄干,尤稱特產。”
寧夏現代葡萄酒歷史的開啟
改革開放以來,傳統的葡萄種植業煥發了生機與活力,在繼續發展鮮食葡萄的同時,將種植品種重點轉向釀酒葡萄。20世紀80年代,現已去世的中國葡萄酒泰斗賀普超教授考察了寧夏的葡萄種植的風土條件,首次提出“賀蘭山東麓是葡萄酒的未來之鄉”。
受到賀教授的鼓勵,1984年寧夏農墾玉泉營農場大規模引進釀酒葡萄品種,試種很成功,品質優良。原玉泉營農場場長劉虎山介紹說,1985年2月,玉泉營農場正式試制釀造出了寧夏第一瓶干紅葡萄酒。這一時期,1985年寧夏玉泉葡萄酒廠開工建設,并在次年投入生產。1989年,玉泉葡萄酒廠生產出了“玉泉牌”葡萄酒(后于2007年更名為“西夏王”)。
記者從銀川市葡萄酒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了解到,1994年,“第四次全國葡萄科學討論會”在銀川召開,國內和國外葡萄專家總結:“毫無疑義,它(寧夏賀蘭山東麓)是我國最佳的葡萄產區之一,因而也是我國生產高端葡萄酒的最有競爭力的潛在地區。”1997年,廣夏(銀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3億元人民幣創辦了賀蘭山葡萄釀酒公司,開荒治沙,連片種植釀酒葡萄8000畝。1998年,寧夏御馬葡萄酒有限公司種植釀酒葡萄5000畝,建成年生產能力2萬噸的發酵廠一座。自此,正式開啟了寧夏現代葡萄酒的歷史。
此時放眼賀蘭山東麓,春風里的葡萄藤,從濕潤的泥土中伸出枝芽,藤蔓努力匍匐向上,它們最終會長出葉子,結出紫色果實。這果實,是一個關于寧夏葡萄酒的紫色夢想,它沉淀于高腳杯中,散發出迷人的清香。 記者 劉旭卓 文 李靖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