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原玉泉營農場職工在采摘葡萄。
1988年9月,譚以智(左二)、郭生智(右一)、劉虎山(左一)與來訪的藝術家李默然(右二),在玉泉葡萄酒廠大門前合影。
“寧夏第一棵釀酒葡萄”。
如今在永寧玉泉營葡萄小鎮,還能看到這片土地上的“寧夏第一棵釀酒葡萄”標本。雖歷經滄桑歲月這棵葡萄樹早已干枯,但在它身上我們似乎還能看到它昔日葉茂果繁的樣子,粗壯有力的枝干,就像是當年那些懷揣紫色夢想的人一樣,努力生長,絕不低頭。
戈壁荒灘上的嘗試
在永寧玉泉營葡萄小鎮“寧夏第一棵釀酒葡萄”標本的老藤旁邊,立著一個牌子,牌子上有這樣的文字:“1978年,玉泉營農場嘗試種植鮮食和釀酒葡萄,這一批葡萄幼苗翻山越嶺從河北昌黎來到了寧夏賀蘭山東麓,種在風吹砂石走的玉泉營戈壁荒灘上,與當時惡劣的環境來爭取一線生機。恰逢那一年冬季十分寒冷,農人把自家的棉被、棉襖、草簾子等從土炕上抱來給葡萄蓋上,這才挺過了老天爺的考驗。”
今年72歲的劉虎山,上世紀80年代時曾任原玉泉營農場副場長,如今再看這棵葡萄樹,百感交集。劉虎山說,國營玉泉營農場組建于1977年。當時的農場,土地總面積有10多萬畝,但耕地卻不到2萬畝,且土壤貧瘠,跑水漏肥,地表土層均在20~50厘米之間,下邊全是灰鈣土和沙礫層。小麥從種到收要灌10次左右的水,畝產量也只有100公斤多一點。加之是二級揚水,水電費居高不下。建場后的幾年內,農場連年虧損,職工收入很低。
為改變農場面貌,時任農場場長譚以智、副場長李桂芳,這兩位上世紀50年代初期畢業于西北農學院的老知識分子,通過查閱資料,考察調研,結合玉泉營農場的土壤及氣候條件,提出了大面積栽種葡萄的意見和方案。
小面積試種葡萄失敗
“農場里種葡萄樹,靠譜嗎?”“這么冷的天,能種活嗎?”“以前又不是沒種過,都失敗了啊”……聽說玉泉營農場要種葡萄,一時間質疑聲四起,這里真的能種葡萄嗎?
大家的質疑不是沒有道理。劉虎山說,1959年,靈武農場按國家農業部部署,首次承擔了在寧夏繁育從保加利亞引進的5個釀酒葡萄品種種苗10萬株的任務。1960年春,栽植了134畝,但沒成功。這與寧夏冬季寒冷及晚霜侵害有直接關系。所以才會引來眾多質疑。在栽與不栽葡萄的猶豫不決中,寧夏農墾局原局長柳登旺、生產處長戈敢明確表態,玉泉營農場可以小面積試種。
1981年春,農場引進在國內已有2000多年種植歷史的龍眼(也叫秋紫)葡萄枝條,直接扦插,栽種了50畝,基本上失敗了。分析原因,是春季葡萄枝條插入土中,地下溫度低,地面溫度高,出現了先發芽、不發根的現象,致使插條失水抽干而死。
劉虎山說,譚以智場長后來告訴他說,栽種失敗后,他們考慮到葡萄對地溫的條件要求不同,想提高地溫,催促葡萄發芽。但是如何提高地溫呢?人們提了一堆建議,最后譚以智決定用火炕,就是打土炕,用土法催根。
“火炕催根、直插建園”
“火炕催根”就是將剪好的葡萄插條(約20厘米長)浸泡、打小捆,直立碼放在火炕上,下部用沙土掩埋。之后給火炕加溫,炕溫保持在28℃~30℃之間,讓枝條下部受熱,上部澆水降溫保濕,促使插條先生根、后發芽。劉虎山說,這樣一月后,再將帶根發芽的小苗移栽到地里,這就解決了葡萄育苗的難題。1982年春,原玉泉營農場從河北、遼寧、山東引進大量的龍眼、玫瑰香、紅玫瑰、白羽等葡萄種條,盤了十幾個連排大火炕,采用“火炕催根、直插建園”的辦法,栽種了3000畝葡萄,成活率達到了90%。然而,當年冬季遇上了凍害,保苗很不理想。
1983年,農墾局邀請中國農科院遼寧果樹研究所葡萄種植專家吳德玲來寧夏考察指導,并由他推薦從該所引進張國良、劉效義等4名技術人員落戶玉泉營農場,重點開展葡萄繁育、栽培管理與技術推廣工作。原寧夏農學院李玉鼎教授也經常帶領該院園林專業的師生到農場葡萄園教學實踐,技術指導。
1984年 掛果5萬公斤
劉虎山說,在實踐探索與專家們的指導下,農場將“火炕催根、直插建園”,完善為“火炕催根、營養袋育苗、開溝換土、覆膜深栽”的一整套栽培模式。即:將火炕催根的幼苗裝入營養袋中,置于下沉式塑料小弓棚內,培育成壯苗后,于6月上、中旬栽入定植溝內,成活率達100%。凡栽植葡萄的地塊,都必須按規劃人工開挖深1米、寬80厘米的定植溝,溝內填入作物秸稈,牛、羊、雞糞,過砱酸鈣和地表土。定植溝低于地面15厘米左右并覆蓋地膜,這樣栽植的葡萄苗,扎根深,生長旺,冬埋土層厚,徹底解決了葡萄冬季凍害的問題。
為能選育出適宜寧夏栽培的葡萄品種。1983年,農場在試驗站建成占地60畝的葡萄引種試驗園,從遼寧、河北、山東、陜西、河南、安徽等地引進200多個鮮食與釀酒葡萄品種。經過觀察對比,適合栽培的品種有龍眼、玫瑰香、大寶、乍娜、白羽、佳利釀、李將軍、雷司令、貴人香、赤霞珠、蛇龍珠、品麗珠等。
1984年,玉泉營農場種植的5795畝葡萄第一年掛果,產量有5萬公斤。 記者 劉旭卓 本版圖片均由受訪人劉虎山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