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衛軍查看即將上市的櫻桃。
西夏區興涇鎮涇河村黨支部書記于衛軍,對2023年滿懷期盼。伴隨著3月份首茬櫻桃的上市以及七八月份分裝保鮮中心、冷鏈運輸車隊的建成運營,該村將完成一二三產的融合,村集體經濟破百萬的目標得以實現。
返鄉創業尋找人生坐標
于衛軍是土生土長的涇河村人,1983年他的父母作為興涇鎮最早的一批移民,從固原移居涇河村,兩年后,作為家中長子的于衛軍出生。他當過兵,復員后,成為神華寧煤集團的一名司機。穩定而收入尚可的工作,并沒有讓于衛軍安于現狀,他總覺得自己的青春不該消磨在方向盤前。為了尋找人生的成就感,他決定到鄉村干一番事業。
回鄉的頭兩年,他在周圍承攬小工程,不僅自己年入十幾萬元,還帶動了村上20多名村民就業。后來,他又把目光投到了種植業上,流轉了1000畝土地種植青儲,并且成為涇河村第一批試水溫棚種植的農戶。放棄穩定工作回鄉創業本就不被看好,而他種植溫棚的舉動,更是為他帶來了質疑聲,大家都認為沒有種植經驗的他干不好。但是于衛軍心里有數,他按照政府派來的農技人員的指導種植,又聘請了一位農技人員全程指導種植。結果于衛軍又迎來了增收,憑借著30多萬元的年收入和帶動村民就業的能力,他成為了村上的致富帶頭人,并于2019年被村民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帶頭謀產業 發展謀長遠
于衛軍當上村黨支部書記的時候,涇河村人均收入僅6000多元、村集體收入3萬多元,不僅如此,該村還缺乏產業。全村3000多畝地,主要種植玉米、小麥,每畝收益500多元,養殖主要以庭院養殖為主。上任后,于衛軍努力發展產業,到2022年,村人均收入增長到14143元,增長了一倍還多。
于衛軍提出搞設施農業,村上觀望的人多,他就帶著村干部帶頭自建溫棚種植。2019年7月種下西紅柿,10月份上市,3個月每棟棚收入2萬元。村民溫棚種植的興致被提了起來,但是建溫棚投入大。于是,于衛軍開始到處爭取項目資金為涇河村建溫棚,再把溫棚以每棟1.8萬元的租金轉租給村民。眼下,該村已有98棟溫棚。為了壯大村集體經濟,同時幫助村民解決好種植技術和銷售的問題,涇河村引進種植企業,F在,共有42戶村民參與溫棚種植,而溫棚園區可提供固定就業崗位100多個。
近年來,看著村里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不少年輕人返鄉投入到種養殖中。據了解,目前涇河村養牛規模達300頭以上的年輕人有8位,養牛規模在30頭左右的年輕人有20多人。
從去年開始,涇河村開始布局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涇河村爭取項目資金,建設了冷庫、保鮮車間和包裝車間。這些車間預計3月份完工。今年,于衛軍正在謀劃著組建一支冷鏈運輸隊。此前,該村已經和南方一家企業簽訂了農產品訂單,冷鏈運輸隊建成后,涇河村幾乎可以在園區內完成農產品從種植、采摘到包裝、運輸的所有環節。這些環節將為涇河村提供170個固定崗位。
“鄉村振興為農村人帶來了機遇,只要努力,日子一定會越過越紅火。”于衛軍說道。 記者 李陽陽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