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充分發揮合作社優勢,年均用工達4000人次,每年向農戶發放勞務資金90余萬元,助推馬鈴薯產業增效、群眾增收。”海原縣樹臺鄉生榮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黑生俊說,合作社年消化馬鈴薯約1890噸,加工粉條540噸,年銷售額達648萬元。
樹臺鄉作為海原縣馬鈴薯種植主產區之一,種植規模大、產量高,農戶種植、收獲、銷售難題時有發生。為此,數臺鄉以合作社為主體成立海原縣順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成干洗分揀和馬鈴薯粉條加工車間,延長了馬鈴薯產業鏈條,提高了馬鈴薯附加值,不僅就近解決了馬鈴薯收購問題,還增加就業崗位60多個,農戶既能在家采用機械化種地,又能就近務工增加收入,實現“種、產、銷”一體化發展。
然而,樹臺鄉馬鈴薯產業只是海原縣馬鈴薯產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海原縣鼓勵有種薯繁育資質的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按照“鄉鎮+基地+新型經營主體+托管”模式,聯農帶農,建立馬鈴薯產業高質量發展體系,為馬鈴薯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海原縣將馬鈴薯產業作為當地主導產業培育。2022年圍繞“種薯擴繁、標準化種植、社會化服務、科技支撐、貯藏分選營銷、精深加工”6大體系建設,完成馬鈴薯種植面積約31萬畝,實現馬鈴薯年總產量30余萬噸,總產值4億多元。
如今,海原縣堅持以馬鈴薯專業市場為主體,馬鈴薯產品加工和市場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目前已有加工企業2家,年加工量2.5萬噸,且以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購銷大戶為依托,提高產品深加工、擴大外銷能力。全縣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組織102個,農民經紀人和流通大戶近百人。
取得好成績的背后,凝聚著數代人智慧的結晶。眾所周知,海原縣種植馬鈴薯的年代久遠,馬鈴薯被當地人稱為“金蛋蛋”。但海原縣年蒸發量大于降水量且干旱少雨的氣候條件,使得馬鈴薯主要集中分布在各鄉鎮的旱地種植。
即便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一代代海原人仍然突破技術限制,硬是在干旱少雨的旱塬地里成功種植了馬鈴薯。
“用覆膜的方式能減少雨水的蒸發,達到持續保墑的作用,也能在馬鈴薯生長的關鍵時期,確保水分及時輸送。”海原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鄒德強說,在馬鈴薯種植技術上,海原縣推廣馬鈴薯播種、施肥、起壟、覆膜為一體的“四位一體”及壟面集雨技術,全面提升了馬鈴薯科技推廣含量。據了解,該技術可實現畝產值增加332元,效果十分顯著。此外,海原縣農業農村局和科技部門組建了馬鈴薯技術服務團隊,對樹臺鄉、關莊鄉、紅羊鄉等馬鈴薯主產區的種植經營主體、種植大戶和鄉鎮分管領導、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確保種植標準和技術到位。
海原縣還鼓勵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和種植大戶購買馬鈴薯相關種植機械128臺、覆土機械110臺,有力保障了標準化基地建設快速推進,為全縣馬鈴薯產量效率提升、收入增長打下基礎。全媒體記者 牛國軍 |